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学院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教社科[2015]2号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

作者:          发布日期:2017-11-01    点击: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现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各地各高校制定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请及时报送教育部。

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2015年7月27日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特制定本计划。

一、充分认识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艰巨性

     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近些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部门和各地各高校认真实施新课程方案,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统一编写使用本专科4本教材和研究生5门课程教学大纲。初步构建三级教师培训体系,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面推进教学科研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推广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和教材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大学生学习兴趣和满意程度得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如何发挥正能量,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在多元中确立主导,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的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的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自身也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重视不够,政策条件保障尚未落实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统筹推进教材修订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识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需求,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改革创新的手段不多,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瓶颈亟待突破;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的力度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格局仍需巩固。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以执着的信念、坚定的信心,攻艰克难,勇于创新,切实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好。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教材体系、人才体系、教学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体系建设为关键,以推动综合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教学实效性为评价标准,进一步坚定信心,强化责任,系统规划,整体推进,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战略地位,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应有的作用。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研修。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努力探索攻克教学难关,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积极拓展思想理论教育渠道,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注重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注重资源整合,探索建立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长效机制。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目标是: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综合改革创新,编写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师好用学生爱读的系列教材,建设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培育推广理论联系实际、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多种教学方法,重点建设一批教学科研皆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逐步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推进统编教材编写使用,编写教师参考用书、学生辅学读本、教学指导资料和理论普及读物等教学系列用书,构建面向教师和学生不同对象,辐射本专科生、研究生各个层次,涵盖纸质和数字化等多种载体,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相统一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提高专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广泛争取知名专家学者和党政领导干部的支持,注重发挥辅导员队伍的联动作用,健全完善选聘配备、培养培训、特聘教授等制度,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良好的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人才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倡导集体备课和名师引领,强化问题意识和团队攻关,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范化建设,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扩大学科影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有效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学科体系。

——健全完善评价标准,明确评价导向,优化评价机制,坚持评建结合,管理与服务并重,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师、教学等实际,构建有利于激发各方面积极性,全面系统、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

——建强独立二级机构,重点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稳定经费投入渠道,强化高校党委责任,不断健全基本要求具体、责任分工明确、政策制度完善,有利于形成工作合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条件保障体系。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重点建设内容

(一)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建设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材体系

1.大力推进统编教材编写使用。根据中央精神和教学实际需要,及时修订和使用好本专科4本教材和研究生5门课程教学大纲,组织制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建立教材使用情况即时监测制度,跟踪分析师生对教材使用的意见建议,把师生评价作为教材修订重要标准,吸收一线师生参与教材修订工作。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研究中心,加强对教材内容和表述方式的研究,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话语体系的研究,推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质量和水平。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核心课程教材。各地各高校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用统编教材。

2.编写完善教学系列用书。组织编写与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相配套的教师参考书、疑难问题解析、教学案例解析、学生辅学读本等教学用书,更好地促进统编教材的使用。制定专科2门必修课程教学建议。编写研究生5门课程教学讲义。组织编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和《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等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要参考书。开展对教材重点难点研究,完善教学系列用书编写体例,创新编写模式。加强编写队伍建设,形成老中青年相结合、学科背景相补充的梯队。各地各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可以组织编写符合实际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考用书。

3.切实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站”建设,完善网站建设机制,优化栏目设置,使之成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建共享共管的平台。成立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信息共享联盟,整合各地各高校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网络期刊建设,探索建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类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评聘方面的激励机制。建立文献共享资源库。建设一批教学资源研究实验室,系统总结凝炼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学习网站和微信公众账号学习平台,使之成为宣传展示学生理论学习成果的阵地。各地各高校要积极参与相关网站建设,采取切实措施推动本地本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二)切实提高专职教师整体素质,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才体系

1.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严把教师聘用政治关。建立新进教师宣誓和专任教师定期网络注册制度。严格教师管理,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或理论素质、教学水平达不到相应课程要求的,不得继续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科和专科院校分别严格按照1:350—400和1:550-600的师生比配足配强专职教师。各高校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实际合理确定选聘条件,加强后备人才储备,充分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用人需求。

2.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逐步健全完善国家示范培训、省级分批轮训、学校全员培训紧密衔接、相互补充的三级培训体系。统筹规划培训内容,系统设计培训形式,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凝炼形成满足不同层面需要的菜单式培训方案。中宣部、教育部举办骨干教师、新进教师、新修订教材使用、社会实践研修等示范培训。强化教学科研骨干培养,推进择优资助及国内高级访学计划,每年培养150名左右骨干。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中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名额。实施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加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骨干培养与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支持教学科研骨干、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到相关部门挂职或实践锻炼。探索运用网络开展远程培训,运用微信公众账号开展微培训,增强培训灵活性、时效性,扩大培训覆盖面。各地各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研究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各高校每年对全体教师至少培训一次。

3.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岗位,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任职标准,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和先进人物等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部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资源库,为各地各高校提供优质教师资源。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管理,建立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巡讲机制。各地各高校要根据实际制定相应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实施好特聘教授制度。高校所有校领导要带头讲思想政治理论课。鼓励支持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鼓励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推动两支队伍的有机融合。鼓励支持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三)积极培育和推广优秀教学方法,建设理念科学、形式多样、管理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

1.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方法。选取若干所高校建立教学改革试验基地,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试点探索。依托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教学方法改革建议,鼓励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五年内遴选和培育100项形式新颖、效果良好、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完善项目遴选、培育和推广机制。各地各高校要积极推进专题教学,凝炼教学内容,强化问题意识,构建重点突出、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探索网络教学试点,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课程,组织大学生开展“同上一堂网络思政课”活动,建设一批名师名家网络示范课,推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建立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的教学方法改革信息库,加强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分析和研究,组织发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年度报告》。

2.不断深化教学研究与理论研究。实施教学攻关行动计划,统筹社会专家资源建立教学改革智库,开展教学重点问题研究,建立教学热点难点定期搜集解答制度,为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提供有力支撑。实施集体备课制度,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讨论和辩论,加强对各门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加强对不同课程之间内容衔接的研究。加强对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努力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打造一批精彩课堂。设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出版资助项目,推出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术专著。各地各高校要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开展理论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3.切实加强教学管理。严格落实学分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压减课时。合理设置教学规模,推行中班教学,班级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00人。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探索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科学安排教学时间。实施教师听课互评互学制度,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摩活动。坚持知行合一原则,创新考试考核办法,探索建立科学全面准确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各高校要健全学生评教制度,完善评教方式,合理运用评教结果。

(四)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1.着力培育学生理论骨干和理论社团。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学生理论骨干培养。各地各高校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担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专家。举办理论学习夏令营,开展“理论之星”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加强对学生理论社团的引导,每个理论社团配备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开展“高校优秀学生理论社团评选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方式拓展课堂教学成果。

2.着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品质。实施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理论学习的主体作用。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沙龙。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学习,开展高校学生多媒体创作展示活动。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全国高校学生系列主题理论学习讨论会,让学生围绕一些模糊认识在讨论中增进价值认同,增强理论自信。

3.整合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制定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实践教学。各高校要健全组织管理方式,逐步形成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注重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把优秀调研报告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

(五)努力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体系

1.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优势学科。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划,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更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和重大问题年度主题研究,制定学科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编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年度报告》。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工作,探索建立本硕博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人才计划,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军人才。推动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搭建高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类刊物建设,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交流宣传阵地,办好《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一批重点刊物,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聘职务职称的核心期刊。高校文科学报应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栏目。

2.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组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各高校要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开展交叉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学科特色和广泛影响的理论创新成果。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定期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摘发参考资料。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普及教育研究,组织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编写一批通俗理论读物,创作一批音像作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鲜活、生动、接地气的教学素材。

(六)坚持管理与激励并重,建设导向明确、系统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评价体系

1.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宏观管理。修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建立定期督查制度与跨省区市交叉检查制度,组织专家开展抽查,及时公示督查结果,完善督查结果反馈与整改约谈机制。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评估制度,建立动态建设机制,达不到建设要求的限期整改或撤销学位授权点。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测评工作体系,建立若干个教学质量观测点,即时动态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完善教学质量测评机制。

2.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教学和科研评价方式,将课堂教学质量等作为重要评价标准,鼓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上。要探索建立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标准,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引导和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3.完善先进典型宣传表彰机制。积极选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先进典型,推选年度影响力人物、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和优秀团队。探索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荣誉教师制度,宣传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线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各地各高校要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激励办法,逐步形成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激励机制。

(七)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建设有利于形成工作合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条件保障体系

1.加强机构建设,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制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科学规范建设。实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建设一批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研究宣传、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使之成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强战斗堡垒。各地宣传、教育部门要整合资源,推动社会力量共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推进直属于学校领导的独立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建设。规范二级机构职能定位,统一管理全校本专科、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统一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加强二级机构领导班子建设,班子成员应是中共党员,且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体系创新的条件保障。体系创新计划有关经费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各地各高校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并随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其中,本科院校按本硕博全部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专科院校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列支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培养培训费用。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待遇,确保教师收入不低于本校教师平均水平。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二级机构办公环境,配备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施,提供充分的教学科研资料,加强信息化建设。

3.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先发展。中宣部、教育部负责本计划的组织实施,定期研判形势,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对对口支援计划,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均衡发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其研究、咨询、评价、指导和服务作用。各地宣传、教育部门要研究制定落实本计划的详细实施方案。高校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党委书记、校长和分管校领导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确保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优先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